时间,在改变一切。
由一个乡变成一个村后,谭港村总有些辛酸。
时间,在改变一切。
变成村10多年之后谭港,
一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正在让谭港“起飞”
5月6日,省科技特派团乐安食用菌团队利用周末,来到了谭港村,走进了位于村后山谷中的乐安县绿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种植基地。科技特派团一行6人。团长是省农科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诚,其他5名团员分别来自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抚州市农业局等单位,都是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专家。
此行,他们为我县带来了利用废弃桑枝栽培灵芝和大球盖菇2项新技术,并先后鳌溪和谷岗等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巡诊”。
此行,他们特意来到谭港的茶树菇种植基地,对菌袋长虫问题进行诊断、支招,并与绿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一份为期2年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等。
这些专家来得很及时。因为,眼下正是合作社12万袋茶树菇的采收旺季,但一些菌袋长虫、变黑的问题,让合作社理事长黄乐平有点发急。作为合作社社员,潭港村党支部书记黄立华也一直在为此事发愁。
“我种了这么多年的平菇,左思右想,就是找不到原因。”这些科技“保姆”的到来,让合作社理事长黄乐平紧皱的眉头得以舒展,径直把他们带进了茶树菇种植大棚。
掰开,分析,拍照,用手指搓揉菌袋基质,讨论……
“出现菌袋长虫的情况,可能是前期通风不足,污染了菌袋,寄生了线虫和苍蝇卵。”经过一番分析,特派团成员给出了一个初步的“诊断”结果。
“当务之急是先用杀虫灯或粘虫板,捕杀成虫。”并拿了几个菌袋,准备带到南昌进行检测,再制定更具体的方案。
虽然没有最终结论,但总算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这让黄乐平心里好受了不少。因为,合作社在建的这个基地,寄托着谭港贫困户脱贫和在外菇农回乡创业的希望。
原来,谭港村的食用菌种植远近闻名,村里80%以上的主要劳动力都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种植食用菌,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但青壮年劳力外出,造成了谭港村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贫困发生率偏高。据了解,谭港村不到的总人口中,贫困人口就有人。
为了让贫困群众脱贫,今年,村两委结合实际,动员多年在浙江、上海、温州等地种植食用菌的黄乐平等几位种植大户返乡,投入多万元,联系11户贫困户,牵头组建了绿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多亩,目前,已建好的4个大棚全部种上了茶树菇,在建的和待建的大棚近百个。建成后,将成为全县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谭港村发展食用菌产业确实有技术和品牌优势。但这么多年,谭港村民一直围绕着销售市场做鲜菇,不仅劳动强度大,市场风险大,还离开了家,造成全村百分之七八十的儿童都是留守儿童。今年新引进的茶树菇产业,以销售干菇为主,村里这样做,是想把谭港的食用菌产业做强,吸引在外种蘑菇的人回来发展,把技术和资金带回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同时,解决了村里大量老人和小孩留守的问题。”黄立华说。
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共同致富,不仅是愿景,也是在外种菇的谭港菇农的共同心声。目前任合作社理事长的黄乐平之前是义乌市食用菌协会的会长,在义乌发展多年,前不久回到了家乡,专心负责合作社的发展。此外,回乡的还有在上海市种植蘑菇的黄平仔等人。
出品:乐安县融媒体中心
赞赏